李奶奶來到銀川易德中醫醫院住院的時候,科室的住院醫師對她的病情進行了綜合評估,存在隨時急救的風險。問奶奶為什么來易徳中醫醫院治療,她說自己的心率慢,做心電圖經常在每分鐘40次到45次;血壓低,高壓經常在70到75mmH g,低壓在45到50 mmHg。曾經在多家醫院就診,醫生說血壓低是因為心跳太慢造成的,醫院要給她安裝心臟起搏器,但他們村有一個人安裝了起搏器后情況并不好,比安裝起搏器前強不了多少,她已經72歲了,不想安裝。因為她有親戚來易徳中醫醫院治療心動過緩,效果挺好的,出院后再沒有大的發作,經這位親戚介紹,她就來了易德中醫醫院。
那天劉教授大查房時把李奶奶作為重點對象,在床邊和科室大夫一起分析了李奶奶病情:心動過緩屬中醫心悸、怔忡、心動悸的范疇,造成心悸,怔忡的原因很多,如:心氣虛,心陽虛,心陰虛,心血虛,心腎不交,心脾兩虛,心肺氣虛,氣血兩虛,痰飲內停,水飲內停,水氣凌心,氣滯血瘀,痰火擾心,陰虛火旺,心陽不振等等。根據中醫的病因病機,結合奶奶的癥狀和舌脈之象,認為手腳涼、畏寒怕冷,是心陽不足的表現。奶奶還喜歡把雙手按在胸前,這就是中醫的“叉手自冒心”,因為這一按,可以溫補一點陽氣。中醫心病證治學領域里,把心陽不足,看成是導致心率過緩的主要原因之一,是排在第一位的。《傷寒論》記載:“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”。但對于久病大病,僅用桂枝甘草湯是不夠的。亂世用良將,還有一方———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張存悌教授曾提出的“陰陽辨訣”的陽虛證候概括為“舌脈神色口氣便”七項,分別是:舌——舌青滑或淡白,滿口津液;脈——脈息無神,浮空或細微無力;神——其人安靜,目暝倦臥,聲低息短,少氣懶言;色——面色唇口淡白;口氣——口不渴,即渴而喜熱飲;便——二便自利。認為這是辨識陽虛的“金針”。據此,劉教授辨證為心腎陽虛,以桂枝甘草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相合。治療一周,心率和血壓均有升高,此后調整方藥,但總以溫補心腎陽氣為要,監測血壓,波動在90—93/60—65 mmHg,心率在每分鐘60到65次,治療11天,奶奶滿意地帶藥出院了。
關注“易德中醫”,傳遞中醫文化,增進公眾健康。